向卓越者看齐
榜样的力量一直伴随着曾经的成长。
小时候读的课文,渲染了太多所谓“英雄”的故事,想给我们小小的脑袋里塞上这些人物的伟光正的形象(比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,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,用胸膛堵机枪的黄继光,以及最为人熟知的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,还有这首歌《学习雷锋好榜样》);父母也会教导,村里的小X是你的榜样,她又懂事又学习好,千万不能学小Y,他是坏的榜样。
中学时代,科学家似乎成了心中的榜样,因为这个群体群星璀璨,出了好些顶天立地的人物,比如牛顿、爱因斯坦、达尔文等,擘划了新的认知图景,影响了一个又一个时代。他们是巨人,我则是艳羡的无知少年,憧憬着有天能站在巨人肩膀上,描绘自己的图景。
曾经的榜样有个富有争议的政治人物,大概直到毕业才丢到一边,事后常为之脸红😳。
为什么榜样有这样的力量,可以从两方面来溯源。
一方面,根据承诺与一致原理,人的行为会趋向于其承诺,找一个参考做榜样,某种程度是一种承诺,是立志做这样的人,从而有趋同的倾向,夫子步亦步,夫子趋亦趋,即使达不到期望的目标,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;
另一方面,根据社会认同原理,人在不确定性和相似的情境下,会参考他人的行动,从而可能借鉴榜样的做法。榜样开拓了一条路,证明了一种可能性,后来的人不再怀疑路是不是走得通,毕竟前人从这里走过。
期望过什么样的生活,我会找对应的高手做我的榜样。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关注他们的所想所说所做,阅读是很好的途径,无论是书还是blog。我期望生活中物质充沛且精神富足,就喜欢芒格这样的智慧老头(行走的书柜),也想着用自己的知识创造财富。我期望是个优秀的程序员,能每天happy coding,创造优美实用的软件解决现实的问题,就去学习编程大师(bob大叔等,坦白讲,国外的大师关注的不是很多),这个过程看过随想、陈浩这些人推荐的菜谱。
身边也有一些优秀的人可供借鉴,观摩他们的思路,表达和行动,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,贡献自己的想法,也能比较快的成长。